臺鐵淡水線於民國77年7月15日停駛走入歷史,臺鐵淡水站原址改建為現今的臺北捷運淡水站,民國86年3月28日捷運淡水線(淡水站至中山站)通車,成為臺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為捷運的路線。
捷運淡水站建築造型係仿自當地重要古蹟紅毛城磚造連拱之意象,也是在淡水常見的異國建築樣式,塑造成淡水的地方風貌,加上外牆磁磚顏色也儘量相同,可說完全融入當地環境之中。
捷運淡水站附近除了紅毛城、牛津學堂、殼牌倉庫建築古蹟之外,附近尚有許多古老的歷史建築群,如滬尾砲臺、福佑宮、清水祖師廟、鄞山寺等,再加上淡水八景自然景觀,成為遊客尋幽訪勝必到之處。
淡水是個擁有400年歷史的城鎮,古稱「滬尾」,其名稱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以原住民的音轉(音近HOBE)而來的說法較為可信,而今稱淡水應係淡水河而來。其中位於淡水站旁的市定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殼牌倉庫),是淡水唯一僅存的洋行倉庫,也是臺灣少數僅有的工業遺址古蹟。
1862年淡水開港通商,砲臺埔、鼻仔頭被劃為洋商租借區,英商范嘉士於1894年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以2千4百銀元承租約1甲左右的土地,契約是以「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的名義書寫,永久租斷土地並設置嘉士洋行,經營茶葉、樟腦外銷。嘉士洋行於1897年與殼牌運輸貿易公司合作油品生意,販賣照明用煤油等油類產品,由於煤油會揮發濃重臭味,大家便稱之為臭油,而儲存油品的淡水殼牌倉庫,便稱為臭油棧。
1900年殼牌公司買下倉庫,陸續增建油槽,作為儲放油品的倉庫,並特別由淡水鐵道系統分出一條倉庫側線,以運載散裝油品。淡水殼牌倉庫三座油槽建造後,十多公尺高的油槽,便成為淡水河口一帶醒目的地標。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4年10月12日盟軍飛機沿淡水河口進入臺北盆地轟炸,鼻仔頭的殼牌倉庫也成為盟軍轟炸目標,當天油槽中彈著火,熊熊火焰及伴隨的濃濃黑煙,幾乎讓人以為淡水已陷地獄火海,這便是地方耆老口耳相傳的「火燒臭油棧」。而今油槽僅存槽底基礎殘跡。淡水殼牌倉庫經歷7年古蹟修復工程,於2011年11月以「淡水文化園區」對外開放,園區內設有「淡水殼牌故事館」,見證著一百多年的時光裡,淡水開港通商、洋商租借、交通運輸、景觀風貌、人文演替等歷史篇章。此外,若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整親近、瀏覽淡水五虎崗歷史城市的文化風貌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可搭乘淡水文化園區的「淡水世界文化城市街車」,車上提供導覽解說,引領遊客更深度探訪淡水區內不同歷史背景的古蹟建築,靜靜傾聽它們訴說著自己的風華歲月。
淡水老街
(1)距出口1約70公尺 (2)步行約2分鐘
淡水鄞山寺
(1)距出口2約300公尺 (2)步行約5分鐘
淡水紅毛城
(1)距出口1約1,700公尺 (2)步行約21分鐘或轉搭紅26公車
(臺北捷運公司簡文龍攝)
淡水漁人碼頭
(1)距出口1約4,300公尺 (2)步行10分鐘至淡水客運碼頭轉藍色公路
清水巖祖師廟
(1)距出口1約600公尺 (2)步行約10分鐘
淡水福佑宮
(1)距出口1約350公尺 (2)步行約8分鐘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
(1)距出口2約200公尺 (2)步行約3分鐘
(臺北捷運公司羅淑華攝)
無極天元宮
(1)距出口1約5,500公尺 (2)步行5分鐘轉搭875公車 |
淡水情人橋畔觀賞落日彩霞,透過弧形橋身、水影波光、舢舨船搖曳,映出夕陽餘暉萬千風采!國定古蹟的紅毛城,則可看到荷蘭人重建的歷史足跡,值得留影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