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著防毒面具的綠頭鴨
豪哥從小就是一個藥罐子,身體孱弱,他的父母親好不容易才把他從一隻奄奄一息的小雛鳥養成如今風度翩翩的模樣。因此豪哥十分注意自己的飲食,盡量挑選有機無農藥的食材、危險的地方也避免前往,不讓年邁的父母親擔心;但是最近他發現,自己有一些乾咳的毛病,卻又找不出確切的病因,不知道是否與近來大家常討論的PM2.5有關。
學名:Anas platyrhynchos
雁鴨科水鳥,家鴨是其改良馴化的種類。
體長約60公分。雄鳥嘴黃色,繁殖期頭部為具有金屬光澤的深綠色,頸基有白色頸環及兩對中央尾羽上卷,是綠頭鴨最大特徵。另外雌鳥全身大致呈黃褐色夾雜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有黑色過眼線,嘴橙色,上嘴有黑斑。翼鏡藍色。
棲息於開闊緩流的濕地,淡水、半鹹水及鹹水皆有其蹤影。通常在淺水域覓食。
廣泛分布在整個北半球。在高緯度寒帶地區繁殖,冬季遷徙至亞熱帶北迴歸線區域度冬。
綠頭鴨繁殖期以家庭為單位活動,非繁殖期則會群聚。歐美地區的族群非常多,而且不會害怕人類的接近,例如歐洲、北美洲有池塘的公園或私人庭園會有綠頭鴨逗留,接受餵食。但在臺灣野生綠頭鴨數量不多,且對人類保持相當遠的距離。在野外或公園有機會看見馴化或放養的綠頭鴨,與野生族群在羽色上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大多不會遷徙。綠頭鴨在地面的矮草叢築巢,內襯羽毛及絨羽。一窩通常9-13個蛋,孵化期27-28天,出生1年後即可達性成熟。
雜食性,會吃大型藻類與水生植物,以及各種水生底棲生物,包括魚蝦螺貝及昆蟲。
關渡自然公園,李政洋攝。
今天的天空,是灰色的。綠頭鴨,你那邊也是嗎?
人類製造廢氣、廢水,污染環境 ;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 ; 空氣污染造成酸雨 ; 任意排放污水,造成水源污染。這些,都正在消滅身邊的生物。
空污裡的黑碳,是一種主要由石油、柴油引擎和燃煤發電廠所排放的微粒物質。這些微粒會吸收太陽光,並阻止它反射至大氣中。
水質和空氣的污染,對候鳥遷徙影響巨大。鳥類體形較小,對污染的抵抗力遠低於其他動物,更容易中毒而死。
除了會直接導致候鳥中毒死亡,空污還會干擾他們與身俱來的遷徙能力。學者認為,在白晝遷徙的鳥類是根據太陽、地景來定位,夜間遷徙的鳥類則是根據月亮、星星定位。他們飛行的高度一般都在900米以下,小鳥則在100米左右。嚴重的空污,導致空氣能見度下降,就像帶著被刮霧的蛙鏡游泳,影響鳥類依靠環境與日月星辰,辨別方向的能力。
看完,是不是很想買個防毒面具給這些鳥朋友呢?如果找不到他們,其實降低碳排放的第一個move,可能從生活中的一個小動作就開始了。